雪域圣城 心灵绿洲
——送培进藏感言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袁 菊
贡嘎机场到了,雪域圣城到了,我们心中神秘奇异的一方热土到了!那一条条洁白如玉的哈达,那一声声虔诚温馨的“扎西德勒”,让我们顿时升腾起一种强烈的神圣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虽然我们还不会用“突及其”(谢谢)“切让结威嘎布穷”(见到你很高兴)等藏语来表达我们的谢忱,但我们已深切感受到藏汉一家、教育一家的浓浓氛围和民族大家庭的和睦融洽。
仅以几则断想留存难忘的生命旅程——
课堂——激发诗情
在去宾馆的路上,“高原痛”就开始向我袭来:头痛欲裂,似睡非睡,胃部犹如倒海翻江,十分不适。我紧闭双眼想使自己平静下来,但根本无济于事,捱到凌晨也不能入睡,梦魇缠绕,直想呕吐。
一夜恍恍惚惚,晨曦中醒来,总想着首场讲座就是我,开场亮相一定要精彩,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南通乃至江苏教育的美誉度。我便硬撑起身子,打开电脑演示PPT,对讲稿进行深度修改加工。
□洛桑海子咏圣城
就在这时,江苏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及苏州、盐城和南通带队的局长等一行领导健步走进教室,准备听我的讲座。虽然上过无数次公开课,但在雪域高原面对领导讲述藏版教材,心中还是有点发怵,像有一柄小锤在轻轻叩击心扉。
只见丁厅长走上讲台,所有学员的眼光齐刷刷地注视着这位来自享有盛名的教育之乡的官员。丁厅长首先不无溢美地将我推介给学员,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遒劲俊朗的十六个字:“文学语言,魅力无穷,思路方法,至关重要。”可以说,这16个字极其简练地勾勒了我讲课的主要脉络。他对16个字作简要讲述后,便与其他领导一起坐到了学员的位置上,向我投来鼓励、欣赏与信任的目光。进藏的第一课开始了——
洛桑扎西的《飞向西藏》歌声响起,那略带嘶哑的旷远雄浑的嗓音震撼着在场所有人的心弦。音乐声中,我深情地诵读海子的诗:
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
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他说:在这一千年里我只热爱我自己
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没有任何泪水使我变成花朵
没有任何国王使我变成王座
海子的诗把听讲者带进了梦幻般的境界。接着,我满怀对西藏的深情讲述道:
海子,一个创造了现代诗歌最后神话的天才诗人,在他生命中短短的25个春秋里,生前数月奔走于西藏这片雪域高原之间。然而,他写西藏的诗作的确不多。但我想,在面对博大的神秘的西藏时,海子,这位中国最后一个抒情诗人也不得不保持一种无以言说的沉默!
因为,面对西藏,再美的语言都丧失了它的色彩;再多的词句都失去了它的意义。
今天,我们江苏教学团也来到西藏,我们在五色经幡中穿行,在日光城的余晖里流连,在雪山之颠眺望,在高原圣湖里凝视。我强烈感到,在拉萨谈语文教育,谈教书育人,最相宜、最合适,更有一种圣洁感、崇高感。
□三大境界求厚重
伴随着屏幕上歌画叠印,一段声情并茂的开场白之后,我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新走向:新理念、新特点、新操作、新关系。在讲课中尽量体现我所追求的三大境界:一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弘深境界;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生活境界;三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互动境界——
第一境界,尽量展现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新理念、最新探索,从更高层次上去引领,而不是削足适履、浅层徘徊。也许“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但“中”毕竟高于“下”。实践证明这样做很受学员欢迎。泽当的一位老师后来发来短信说:“感谢您用大智慧滋润我们心窝。知足常乐者从迷惑中醒悟,让我明白山外有山的真正含义,对我们触动很大,真心向您学习。”我的诗情似乎已传染了他,我有知音!
第二境界,尽量联系藏族文化与当地风情作融合式讲述,使汉语文与藏语文相容共生,相得益彰。从藏传佛教中挖掘入世向善的积极价值导向,从青藏高原中读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渊源,从藏医藏戏藏服中解析藏文化的绚丽多姿独特深邃……体现语文教育与生活水乳交融、外延相等的现代理念。
第三境界,尽量贴近教学一线实际,用大量鲜活的案例,用西藏《汉语》教材的选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可操作性讲解:以三角形ABC边诠释教学目标三维度,以《红楼梦》经典美文解读阅读对话的“意义空间”,以格萨尔王传说例解个性化阅读,以课堂教学诸多细节讲述教学路径转换……课堂上常有会心的微笑、心灵的交流和互动的顿悟。
我的讲课得到随堂听课指导的
我的讲课赢得了学员的热烈欢迎,至今我也忘不了临别前的一幕:我挥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天涯碧草话斜阳,藏汉情深何忍别”的诗句,依依与学员道别,然后不无伤感地走向回程的汽车。这时,我班的一位学员疾步赶来高呼“停车”,众目睽睽下,一位学员给我献上哈达,一位学员送上一罐茉莉花茶。始料未及,一贯善言的我竟然找不出任何话语来应答。汽车缓缓启动了,他们的身影渐渐模糊了,但仍看出他们还在一个劲地招手,我不禁泪湿双眼。轻轻地吟起杜甫的诗:“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开门红”也给我们语文组全体同仁以极大的鼓舞,李凤、李志军和赵云燕相继授课,同样精彩纷呈:实中见活,活中显美,美中蕴理——充分展示了汉语言文学的博洽厚重、雄阔圆通;充分显现了南通初中语文教育的弓劲箭远、卓尔不群。从中,我似乎感受到了同样的诗情。
山水——融入诗境
昔日的西藏只是梦中的神奇,今天的西藏成为眼中的天堂。踏上雪域高原,多年来潜藏在心中的向往之情一下子释放出来,让我兴奋,让我期盼。是啊,梦境一般的西藏,过去,我只能从文人墨客的笔下获知你的广袤和美丽,苍茫和深邃:雪山、草甸、神圣的喇嘛庙;青稞酒、酥油茶、玛尼堆上的五色隆达。还有阿里无人区孤独的牧羊人,横断山中古朴的木屋,查古村神秘的岁时祭扫……现在,我站在你的土地上,多想亲手揭开你的面纱,一睹你的真容,解读你的真谛。授课之余,我们轮流分赴青藏、川藏线的几处独特景点饱览藏乡山水——
□西藏江南听佛音
我的身体不愿配合我完成夙愿。首场授课的成功使我获得了短暂的“精神愉悦”,但随之又陷入了难挨的头晕目眩之中。
第二天,一夜折腾还未缓过神来的我,在大家的极力鼓励下,还是禁不住“眼睛上天堂”的诱惑,禁不住“天然氧吧”的吸引,踏上了去林芝的征程。
一路颠簸,一路昏睡,也不知过了多少时辰,朦胧中睁开眼,嗬,山峦叠嶂,飞鸟啾啾,林阴蔽日,泉水潺潺,好一个丰富多彩的山谷林地!不一会,有人说,林芝卡定天佛瀑布快到了。
卡定瀑布位于318国道拉萨至八一路段,距八一镇
七月正值旺水季节,可比起壶口瀑布的“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比起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不算大气磅礴,但极富诗韵佛音。水流从
徜徉于重峦佛光、飞瀑丛林中,天籁和声仿佛把我也演奏成一节深澈透明的音符,在山谷回响……
林芝的另一著名景点是巨柏古桑。我们一行来到巴结乡,碧绿的树海呈现在眼前。听人介绍,这一片西藏巨柏的海洋有
在西藏江南的“天然氧吧”里,我美美地睡了一宿,这是入藏以来最香甜、最舒适的一个夜晚。
□天湖圣水涤心扉
“纳木措”是藏族人心目中的天湖、圣湖,也是我们向往的地方。
我们怀着虔诚的心,开始了天湖之旅。天说变就变,启程时还丽日高照,不一会儿忽然大雪飘飞,气温骤降,老天爷变魔术似的将远近山岭变成白茫茫的世界,我的心一下子圣洁起来。风吹雨洒雪飘,行进五个小时,雨雪不知什么时候停了,我们终于来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措。
面对纳木措,仿佛感到那碧蓝晶莹的色彩不应属于人间,那种浩大无边的纯粹和无与伦比的静谧,将人内心的浮躁褪去,剩下一个单纯的自我,融在同样单纯的大自然中。我自诩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在天湖前,一切赞美之词来形容都是苍白无力的。这是进藏以来最震撼我心灵的圣地。
纳木措有个很长的全称:“纳木措秋莫多吉贡扎玛”,据说她是个慈善的龙女,庇佑苍生。它的湖心有数座岛屿,最大一座1.24平方公里。另外,还有5个半岛伸入湖中,北岸的扎西半岛最大,有10平方公里,岛上有美丽的岩溶地貌景观:溶洞、天生桥、石林。著名的扎西寺,是朝圣拜湖的信徒必来之处,也是纳木措景区接待处,游客云集。
传说纳木措是绵羊的主护神,每逢藏历羊年,天湖敞开圣门迎接众神前来汇集。因此从藏历羊年的一月到十二月,转湖朝圣的队伍终年不断,既有骑马的也有徒步跋涉的,以此给自己积大德,带来无限福分。信徒们深信,转得越快功德也越高,于是,他们不辞辛苦,风餐露宿,长途跋涉,日夜兼程。
纳木措周围的岩石和岩洞都富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最为奇特的是湖北岸岩洞里有一种岩画,它并非像双湖加林等地的岩画那样在岩面上刻画而成,而是由岩面本身的红白两种不同的颜色显现出来。画面图像繁多,既有古代人物及各种动物像,也有现代的汽车、坦克、飞机、大炮的图像。色调和谐,形象逼真。在丝毫没有人为因素参与的情况下,画面会经常变化,有如神助。
据当地人说,在圣湖洗手涤面,无论有何风浪总会得到龙女庇佑。于是,我俯下身,掬起湖水尽情洗涤,边洗边静静地听——听一种流动,听一种圣洁,听一种恬静,听水做的精灵走进心灵家园的跫音……那种美感、那种惬意漾遍全身,直到回到故乡的日子里,天湖的醇美仍萦绕于心:我们的生活过于浮躁、芜杂,需要宁静的天湖作心灵的憩所,拂去时空的尘埃,静观宇宙浩渺、星际壮丽、人世沧桑,进入淡泊达观、静如处子、诗意栖居的境界,这是解读天湖所悟所得。天湖接纳了我,我的心融入了天湖,融入了至美的诗境。
圣迹——培育诗心
在西藏,谈论风景无论如何得从布达拉宫说起,因为布达拉宫是拉萨的封面;谈论佛教无论如何得从大昭寺说起,因为大昭寺是西藏的灵魂。
□相等帝释美妙宫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河谷中心海拔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普陀”的音译,表示观音慈航以普度众生。布达拉宫始建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室,当时称“红山宫”,8世纪毁于雷击,9世纪后随着吐蕃王朝的没落而逐渐毁弃。公元17世纪初,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在红山宫的旧址上重新修建了宏伟的宫殿,称“布达拉宫”。此后这里一直作为达赖喇嘛的冬宫及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宗教事务;红宫的东侧是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
到达红山顶端,令人目不暇接:宫殿、灵塔、佛殿、经堂、僧舍、平台、庭院等一应俱全,房屋不下万余间。走进宫内,扑面而来的雕塑、壁画、匾额,让你赞叹不已。据介绍,宫内还珍藏着大量敕书、印鉴、礼品以及佛像、唐卡、经卷、法器、供器、珠宝等。
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为引人注目的神圣之地,殿内共有灵塔殿八座。历代达赖圆寂后,人们用盐涂抹其尸体,使之脱水,再涂香料,干枯后把尸体放进塔内,就是灵塔。我看到五世灵塔最高,有
相等帝释美妙宫,罗刹王威城相同……
纯金成幢焰火洪,普照世间光明中。
在布达拉宫,我自然想起了文成公主。这座宫殿就是公元7世纪时西藏王松赞干布为其入藏时建的宫室(文成公主公元641年入藏),作为唐朝的公主,从中原养尊处优的皇宫中走进当时还是一片蛮荒的西藏,虽贵为公主,她可没有吸氧机。她还从唐朝带来一大批工匠,为西藏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比起她来,我感到了自己的弱小和书生气。还有她的夫君,统一西藏的英雄松赞干布,他卓有远见,心胸开阔,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西藏古称)代典表疏,主动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盛唐文化,西藏历史因为有他而生辉。
时隔不足百年,又一个唐朝公主为西藏的发展同样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公元710年 ,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她虽然历史上名气没有文成公主大,但同样贵为唐朝公主,也同样没有吸氧机。作为一介平民,我身上似乎有点贵族气,作为贵族,她们身上倒有一股开疆辟土的豪气,我应该向两位女性前驱表达由衷的敬意!
□惹萨参悟思塑魂
如果说,布达拉宫是拉萨的封面,那么大昭寺则是西藏的灵魂。“昭”即藏语中“佛”之意,即供奉大佛的神殿。大昭寺是西藏地区第一座也是最古老的仿唐式汉藏结合木结构古建筑,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从布达拉宫下山后,我们就驱车来到大昭寺。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总占地面积2.
我们进入主殿,只见一、二层的梁柱间,门框上饰满了飞天、走兽、珍禽、花草等浮雕和彩绘。殿内供奉着当年文成公主带进西藏的释迦牟尼佛像;两侧厢殿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赤尊公主造像,殿堂、廊道的内壁遍绘有佛殿中的掌故和传说,西藏重要寺院和宫殿,以及“文成公主进藏修建大昭寺”等历史事件的壁画。寺内还保存着自7世纪以来的各种典籍、档案、乐器及唐丝织佛像、元大银灯、明珍珠佛衣和金灯等珍贵文物。
史载,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后经元、明、清历代修缮增建,形成今天这般的规模。据传,文成公主谙熟星相和五行说,当时她夜观天象,视察地形,发现西藏地形状似仰卧的罗刹女(魔女)。拉萨附近的一片池塘是罗刹女的血液。在协助赤尊公主建大昭寺时,她提出只有填平池塘,于上建佛殿,方能镇住妖魔,避免灾祸。当时是用成群结队的白山羊背土填湖,藏语中山羊叫“惹萨”,所以寺庙最初称“惹萨”。匠师们还塑了一只白山羊的像,供奉在寺庙一楼西南角,以彰其功。
经过历代沿革,大昭寺成为了西藏大佛事活动的中心,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制签、达赖或班禅受戒仪式等都在这里举行。
我们在端庄善良的女神达拉姆前伫立良久,衷心祝愿她驱除忧虑,恒久幸福;我们在唐柳盟碑前留影,把藏汉情谊永远定格在心里;我们在人面狮身像前凝视,惊叹众多匠人的精湛技艺和松赞干布的鬼斧神工……西藏的迷人之处,也许一半是山水,一半则为宗教,藏传佛教更为后者的精要。
我不能算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所知甚少,对藏传佛教为什么流传这么久这么深这么广也从未作过研究,瞻仰了两座最有代表性的古寺后我陷入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宗教是人类对现世生活没有达到的幸福境界的憧憬,其精华就是人类真善美的追求;藏传佛教的滥觞、承传和发展的历史从某种角度看,反映了藏族人民对幸福的追求,对真善美崇高境界的追求。有人说,人应当诗意地生活,而诗人要有赤子之心。从历史、从现状,我看到生活在宗教虔诚中的藏族同胞确有一颗赤子之心。我默默为我的藏族同胞祈福,深信他们在现世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美满。朦胧中我也有了同一颗心,一颗赤子之心,一颗诗心。
在大昭寺,你会真切感受到佛教是西藏的灵魂:释迦牟尼、寂护、莲花生、河底峡大师、班禅大师、轮回、六字真言、唐卡,已浸润融合进全民的灵魂。
因此,我坚信:灵魂的根应该像大树。一个没有根系丰满的灵魂的人,就不会有迷人的心智、荡人魂魄的智慧创造和情感肖像。灵魂的根有多深广,灵魂的大树也将有多么蓊郁。灵魂的根只有像大树,才会携着人生屹然挺立。泰戈尔说:“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是的,树冠的伟岸只不过是树的缩影。根不避贫瘠,以默默奉献之美,滋养着绿色,活泼着生命。根是大树的灵魂,绿色的希冀。让我们用灵魂播种,去收获满陇新绿,满目新韵。
戊子初秋写于濠滨东篱轩